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之巅,有一座建在“云端”的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
瓦里关本底站是全球海拔最高、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也是研究北半球陆地—大气间大气成分交换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的理想观测站。它于1994年9月17日正式挂牌,即将迎来“30岁生日”。
为什么要将大气本底站建在瓦里关山?30多年前,我国气象部门开始进行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建设工作,专家们探访青藏高原的诸多山脉,寻找合适的建站地址。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青海不仅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启动区,更是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瓦里关山,有一定高度,地势孤立、四周开阔,方圆百公里之内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工业生产,空间和环境代表性较好……于是,瓦里关山走进了气象工作者的视线。
1994年9月15日,中国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时在北京和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监测臭氧和温室气体的观象台即将在中国开始工作。”同年9月17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挂牌仪式在青海瓦里关山举行,瓦里关本底站正式投入运行。
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观测规范,瓦里关本底站陆续开展了气象、酸雨、气溶胶、臭氧柱总量、反应性气体、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等7大类24项200多种关键大气成分要素的观测,每天产生20多万条数据,大部分项目能够24小时连续观测。目前拥有国内连续时间最长的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序列。
“瓦里关本底站在全球大气本底及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是中国对全球碳监测的重要贡献。”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说,瓦里关大气观测资料为研究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及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瓦里关本底站30年来获取的长期、稳定的全球大气本底监测数据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被称作“瓦里关曲线”。“瓦里关曲线”见证了青藏高原影响东亚乃至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记录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脉搏,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成果,并为世界气象组织评估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拯救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一群人在这里为了一个神圣目标奋斗了整整30年。”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上,青海省委书记陈刚表示,“瓦里关曲线”记录的是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深深印记,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际行动,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
迄今为止,瓦里关本底站持续向全球提供了近30年连续、准确、第一手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一氧化碳、稳定同位素等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数据,这些观测数据正是我国对全球大气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光明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