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之家 > 聚焦 > 正文

文物科技是蓬勃青春的宽阔舞台

来源: 光明网 时间:2024-08-27 14:39:19 阅读量:10937   

作者:秦勃

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数量众多的文物资源,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蕴藏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演进,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科技保护事业蒸蒸日上,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文保和科技融合的路径逐渐摆脱“线性融合”,开始朝着双向、多向的“立体融合”发展。“文物+科技”迎来了立体化融合的契机,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不断深入,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党中央对青年人才寄予厚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的一线,出现了越来越多用科技力量推动文物研究事业发展的青年人身影。他们扎根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最基层、最前沿,用科学技术诠释着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绚丽的青春之花。这些青年文保工作者善专业、懂科技、有情怀,敢于挑起新时代科研创新的大梁,肩负起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科技延展了文物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空间,赋予其新生命和新生趣。青年文保工作者依托自身专业优势,重点围绕文物的“防、保、研、管、用”等典型应用场景,在考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文物保护技术、文物资源管理与风险防控、文物传承利用与场景创新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全面体现了我国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最新进展。从古建筑到馆藏文物,从墓葬到石窟,从陶瓷到金属,从壁画到丝织品,文物风险防控与保护领域百花齐放,重大课题关键技术攻关成果颇丰。

在科技的加持下,文物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等技术愈加走向精细化与系统化。在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考古“新生代”将三维扫描等科技检测手段创新运用在考古实践中;在起步不算早的水下考古领域,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运用科技手段探索未知、探寻历史;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抢救性保护研究”中,一名博士研究生运用科技手段对传统藏纸的纤维和工艺进行分析,确定了现代拉达克、尼木、不丹和金东藏纸等纸张的纤维和原料构成,并证明了紫外线对藏纸的酸化水解机制……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青年文保工作者们依托科技力量,不断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攻克文物保护利用中的科学技术瓶颈问题。

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是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化保护利用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保障。青年用科技手段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用科技力量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用青春活力点亮文化遗产传承之路,是文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复合能力的青年人才,是我国文物事业常青的重要保障。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交叉学科门类新增“文物”专业学位类别,这为文物保护利用高层次人才培养开辟了重要通道。10余所高校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了人才结构,激发了人才活力。

青年应是文物科技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者,应是文物行业科学研究和技艺传承的生力军;他们高超的专业水平应在文物保护前沿发挥作用,他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可以在文物保护这个宽阔舞台上充分释放。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广大青年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坚守文物工作的初心使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急流勇进,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事业中奋楫争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光明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line
Copyright @2010- home.jikefi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极客之家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邮箱:bgm1231@sina.com